当医学影像课堂与心血管病临床一线相遇,会产生怎样的化学反应?2025年3月4日,健康医疗科技学院携手大连东软信息学院附属心血管病医院,开启了一场“临床+教学”的双向奔赴。副院长姜羲带领《医学影像学概论I》《医学影像信息系统》课程组,与医院影像科副主任李洪杰等临床专家共同打磨出“实景课堂”新模式,将真实病例转化为教学素材,打破教室与诊室的“无形之墙”,为医学影像人才培养注入鲜活生命力!
病例即教材
临床影像"变身"教学案例库
在备课现场,医院近期收治的大量典型心血管病例影像资料,经过脱敏处理后,直接导入教学系统,摇身一变成为珍贵的教学素材。从冠状动脉 CTA 影像判读到起搏器术后评估,这些带着 “临床体温” 的一手资料,为教学提供了丰富的资源。
课程负责人关雅文、魏馨舒等教师与临床专家紧密合作,将实际病例转化为教学案例。比如冠状动脉 CTA 病例的影像序列,能清晰展示血管重建的技术要点。这些案例通过教学系统转化为阶梯式实训任务,重点培养学生影像采集、处理和分析的技术能力。学生在课堂上就能接触到实际工作场景中的问题与挑战,有效提升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此次备课活动,成功将真实病例转化为教学素材,充实了教学案例库。
诊室即课堂
双师同台打造沉浸式教学
本次活动中,校医联合共建课程真实案例库成为一大亮点。在新设计的教学日历中,有10个课程知识点采用模拟“医院现场”教学模式,在医学影像技术模拟CT实训室,通过影像科医师的指导,学生可以实时观摩增强 CT 检查的全流程操作,并参与影像后处理工作站的实际操作。同时,联合课程组启动了校医联合共建课程练习题库和考试题库的工作,精心设计的题目不仅能全面考查学生对知识的掌握程度,还能引导学生朝着临床实践所需的能力方向发展。
课后,学生还能在CT实验实训室,利用课余时间反复练习。这种 “早临床、多临床” 的教学设计,使理论课时与临床实践比例达到1:1.5,真正实现了沉浸式教学,让学生在实践中加深对知识的理解和运用。
医师即导师
临床专家深度参与教学闭环
附属医院资深影像技师组成的导师团队深度参与课程建设,他们带来的临床操作规范,可以供学生在实训中参照,同时结合学校医学影像技术模拟CT实训室,学生可通过模拟系统反复演练标准化工作流程,逐步掌握DR、CT、MRI等设备的规范化操作要领,并掌握影像处理、智能分析、三维重建等技能。
学院与附属医院已建立常态化教研机制,未来将每月开展临床教学复盘会,确保课程内容与医院当期病例同步更新。 本次课程组联合备课活动,是健康医疗科技学院深化产教融合的生动实践。通过与附属心血管病医院的紧密合作,学院能够为学生提供更优质、更贴合行业需求的教育资源。学生将获得贯穿学习全周期的临床实践机会。这种将医院影像科"搬"进课堂的创新模式,正为产教融合写下生动注脚——当教室与诊室的无形之墙被打破,医学教育便拥有了最鲜活的生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