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4月11日,健康医疗科技学院在A1-104会议室举办了两场高水平的学术分享会。医学影像与医疗产品管理系王肖竹教授与智能医学与信息工程系张晟宇博士分别围绕“科研成长阶梯:从起步到突破的全路径探索”和“时间序列聚类的静态平衡模式分型研究及应用”两大主题,为学院师生呈现了一场兼具理论与实践的学术盛宴。
王肖竹老师
科研成长阶梯
从起步到突破的全路径探索
王肖竹老师首先以“科研进阶”为核心,系统梳理了科研工作者从起步到突破的成长路径,指出“科研没有捷径,唯有脚踏实地、持续深耕方能行稳致远”。接下来王肖竹老师结合自身科研经历,从以下几个方面总结了科研工作的进阶之道,为健康学院的年轻老师们提供了清晰的成长蓝图。
①厚积薄发,夯实基础:强调科研需从日常积累入手,通过撰写小论文、参与课题逐步提升能力,注重“量变到质变”的转化。
②课题申报:详解从市级到国家级课题的申报逻辑,提出“小步快跑、阶梯递进”的实践方案,鼓励青年教师从参与转向主持,逐步积累学术话语权。
③交叉融合,拓宽视野:倡导打破学科壁垒,主动与交叉领域专家合作,通过多元视角挖掘创新点,实现研究深度与广度的双重突破。
张晟宇老师
时间序列聚类的
静态平衡模式分型研究及应用
张晟宇老师聚焦当前承担的科研项目,以“问题驱动型研究”为主线,深入剖析了智能医学与数据科学交叉融合的创新路径。报告通过“理论建模-方法创新-成果转化”的逻辑链条,为与会者呈现了科研选题与落地的系统性思维。
①需求导向,聚焦痛点:从社会实际需求出发,以“静态平衡模式分型”为研究目标,探索其在康复医学、运动科学等领域的潜在应用场景。
②方法创新,学科交叉:结合时间序列聚类算法与智能医学技术,构建动态数据分析模型,凸显数学工具与医学问题结合的创新优势。
③成果转化路径:通过案例分享,阐明如何将理论成果转化为可落地的技术方案,并强调“科研选题需兼具学术价值与应用前景”。
本次科研讲座吸引了众多健康学院老师参与。在互动环节中,与会者就“课题申报资源整合”“交叉学科合作难点”等问题展开热烈讨论。两位老师结合实例逐一解答,现场氛围活跃。健康医疗科技学院将持续推出系列学术活动,推动学科交叉与产学研深度融合,助力师生攀登科研高峰。
- 上一篇:没有了
- 下一篇:健康医疗科技学院举办“DeepSeek融入医工教学科研及实践”学术讲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