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医学信息系统》课程简介
医学信息工程专业的重要培养方向之一即为培养分析、设计、开发、实施和运维医学信息系统的人才,医学信息系统全方位地涉及所有的医疗卫生领域,其中医院信息系统占据主导地位,本课程是该培养方向的专业核心必修课程。
基于医院信息系统产品全周期的普遍实践,培养学生形成系统性思维是至关重要的,使得学生能够充分理解和掌握医院信息系统的内涵、分析和设计的基本过程,同时给予学生医疗信息化领域实践层面的切身经历指导。本课程将首先讲授医院信息系统的内涵,以医院信息化建设标准与规范为基础,重点讲授智慧医院、临床数据中心、医院信息平台、临床决策支持等系统的基本概念、业务流程、功能作用、建设管理等相关内容。其次,将重点讲授系统工程的必要性、重要性及方法论,关键环节包括医院核心业务系统的定义、需求分析、数据架构、应用架构、集成规范及交互体验的分析和设计。最后,通过结合案例培养学生对医院信息系统的综合分析能力与设计能力。
二、课程思政建设总体设计情况
1.课程思政建设方向和重点
(1)方向:在本专业思政建设总体指导思想“医工佐医得以医天下”的指引下,本课程确立了以推动“医带医路”高质量发展,奋进提升就医体验新征程为思政建设方向。其中“医带医路”深刻地诠释了应高质量地发展和利用医学信息工程专业之《医学信息系统》必修课,带领好、服务好广大患者的就医之路,继而奋力进取,开启提升就医体验新征程。
(2)重点:鉴于本课程内容极具领域特性,因此教学设计采用了基于Hospital-IT 和 Healthcare-IT的复合HIT强化学习方法,构建“信息素养-行业规范-社会责任-医患至上”的思政育人总体模式。
2.课程思政建设目标
全面提升学生综合素养水平,使之与专业发展、行业进步、企业需求、职业可持续发展相匹配。激发家国情怀,社会责任感、培养工匠精神、职业认同感。
3.课程思政内容供给
为确保课程思政实施效果,必须解决好供给侧问题。首先与企业和医院共同研讨确立课程德育目标,其次加强教师自身品德修养,将思政有机地融入教学,辅之优化设计教学方法。通过案例教学、研讨教学、情景模拟等方式,让学生在情境中学、在做中学、在讨论分析中学,促进学生将所学、所感、所悟内化于心。
三、课程思政教学实践情况
1.思想政治教育资源
基于我校TOPCARES一体化人才培养模式和本课程极具领域性的内涵,教学团队反复打磨制定了适用于本课程的思政版TOPCARES培养目标,也恰恰充分体现了“至高关爱”与健康医疗主旨的契合度。
总计八个培养目标分别包括:T系统工程论、O国际视野、P行业政策、C统筹兼顾、A工匠精神、E生态文明、S医患至上,
表1 本课程思政培养目标
基于上述培养目标,团队深入挖掘了总计30个隐含在课程知识体系中的思政素材,如表2所示。
表2 本课程思政思政素材
2.完善课程内容
以培养“医患至上”为思政目标核心,将“服务意识”聚焦在真实体验中,通过完善课程实践类项目,包括通过RPG(角色扮演)、医院见习、课堂实践,培养学生对医学信息系统的分析和设计能力,持续强化学生对医患的服务意识。
本课程通过设计实践患者型实践 + 工程型实践强化服务意识。其中患者型实践包括课堂RPG(角色扮演)和医院见习。RPG重点培养学生对医疗基本环境的认知,对医疗就诊流程的熟悉。医院见习重点培养学生对真实临床医疗环境的认知,认识真实的、嘈杂的、拥挤的医院场景,认识医院信息系统是如何服务于医患的。工程型实践主要包括普通的课堂实践项目,从知识理论出发,要求学生从场景描述出发,完成业务建模、分析及优化。从以上两个方面,使得学生深切体会“就医难、看病难”,使之与患者感同身受,不断激发其责任感和服务意识。
3.优化教学方法
(1)从课堂走向医院,体现课程思政建设的社会性。
构建从单一课堂走向多元课堂,从单一教师走向多元化师资。通过在医院进行多元化的课程见习,主要包括集中授课式讲座、真实临床医疗场景观摩、真实医院信息化建设场景观摩和实践成果物的提交,使得学生深切地感悟到黎民百姓的疾苦,感悟到自身所学所会应之于医患的社会价值。
表3 医院见习课程安排
(2)从课堂走向企业,体现课程思政发展的职业性。
通过和医疗信息化头部企业建立校企合作机制,选派优秀学生在企业进行真实的医院信息系统短期培训,经过培训的学生可以在企业考核实验室申请考试,通过后将获得行业级产品培训认证。此举将使得学生收获职业价值感和认同感,为将来服务于医患做好职业准备,埋下一颗种子。
(3)从学生走向患者,体现课程思政实施的操作性。
通过设计患者型实践项目,让学生在课堂扮演患者和医护管理服务各类人员,使得学生基本认识医疗环境的组成部分和就医流程,在一头雾水、手忙脚乱、不知所措、摩擦纠纷中,让其充分体验作为患者的难处、医护的不易。此举将激发学生的价值感,明确将来的服务面向和人群,医患至上是提升每个人就医体验的唯一路径。
4.课程思政建设模式和方法路径
课程构建了“信息素养-行业规范-社会责任-医患至上”的思政育人模式。
首先,信息素养。通过持续不断地要求学生跟踪并分享国内外医疗信息化领域话题新闻,辅以教师剖析点评,使其养成良好的信息素养。依托真实案例,持续刺激学生对该行业领域的兴趣和热情,逐渐形成“行内人”的行为习惯。
其次,行业规范。若要成为一名HITer,那么医疗信息化行业相关的政策、规范、标准等是毋庸置疑应该熟悉的,是职业道路的发展方向和行为准则,树立敏锐的行业规范意识。
再次,社会责任。通过企业真实案例和创新型实践项目,使学生充分认识医疗服务之于社会的重大责任,体验患者真切的就医感受,激发并内化为自身的社会责任感,逐渐培养服务社会意识。
最后,医患至上。通过真实场景和持续的信息素养养成过程,学生从心灵上将获得真实感和价值观,强化其医患至上的服务意识。
四、课程评价与成效
1.课程考核评价的方法机制建设
在学生的知识学习和能力提升中考核思政效果,主要从定性和定量两种形式开展,过程贯穿形成性和终结性两类考核,强调思政教学的隐性、思政效果的显性、思政评价的合理性。成果形式多样化,包括调查问卷、调查报告、项目报告、项目成果物。
表4 课程思政效果评价设计
2.校内外同行和学生评价
(1)同行评价:课程得到了大连睿康心血管病医院信息部门朱部长的高度评价,他认为医学信息系统课程能够走进医院深入学习是教学设计上重要的改革措施,让学生感受临床诊室和学校教室的区别,感受专业知识在临床中的应用,这种最直观的真实感受是无法替代的。
(2)学生评价:学生在调查问卷中反馈,通过课程学习在理想抱负、职业素养、工匠精神和服务医患意识上都产生了一定影响。学生对课程的知识收获、重要性的认知以及从事医疗信息化行业的意向均产生显著的影响。
3.课程思政教学改革成效和示范辐射
(1)改革成效
通过课程思政教学改革和实践,取得了较为突出的成效。
在信息素养方面,参与主题调查和课堂分享的学生比例达到29/59=49%,分享的主题涵盖了传统和前沿的领域内容,很大程度上锻炼了学生自主调查、语言表达和信息素养的能力;
在课程创新创业方面,依托本课程在2023年上半年获得审批大创项目4项,获得省级立项1项。其中“一带医路”省级大创项目正是在课程思政“医带医路”总方针指引下延伸而来,此“一带”指一位陪诊员的陪诊就医服务。通过项目实践,对学生医患服务意识培养起到了进一步的促进。
在课程产学融合方面,目前本专业有三名学生获得了校企合作企业产品学习培训的机会,并成功获得了该头部企业的一体化护理系统和专业版体检系统的实施认证资格。此项举措,在增强了学生职业技能的同时,极大地提升了学生将来投身HIT事业、服务医患的可能。
(2)示范辐射情况
课程组将实践经验在学院内部进行分享汇报一次,并形成专业级思政建设规范文件,推广至全专业作为思政建设规范。通过课程形成的创新创业项目,学院社团组织学生总计分享两项,其中“一带医路”项目广受师生好评,并逐步从企业对陪诊服务市场的开发和重视得到验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