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院—社区—家庭”联动模式下的心血管疾病 健康教育及效果研究(毕业设计)
日期:2025-07-08 10:23:48  作者:健康医疗科技学院   来源:  浏览量:3

一、模式背景与核心架构

随着心血管疾病成为我国居民健康的“头号杀手”,传统单一的医疗服务模式已难以满足全周期健康管理需求。在此背景下,“医院—社区—家庭”联动心血管疾病健康教育模式应运而生。该模式整合了医院的专业医疗资源、社区的基层服务网络以及家庭的日常照护场景,形成了“预防—诊疗—康复—照护”的闭环管理体系。其核心架构由三级主体构成,三者通过信息互通、资源共享、功能互补,构建起覆盖全生命周期的立体化服务体系。本论文为研究联动模式是否有效,将心血管病患者分为对照组和实验组,其中对照组采用传统模式的健康教育,实验组采用“医院—社区—家庭”联动模式下的健康教育。

二、创新实施路径

医院层面:专业引领,筑牢知识根基医院通过专业医护人员开展系统的健康宣讲,内容涵盖心血管疾病的病因、症状、治疗及预防等核心知识,并结合用药指导与案例分析,帮助患者深入理解疾病管理要点。培训后通过随机题库测试验证学习效果,数据显示,患者在两次培训后知识掌握正确率从27.7%提升至77.4%,显著提升了对疾病的认知水平。

社区层面:扎根基层,强化急救与日常干预社区以志愿者为核心力量,开展多样化的健康干预活动。在急救知识培训中,通过“理论讲解+实操演练”模式,逐步提升居民的急救技能。从基础的急救电话信息提供、心肺复苏操作,到车祸外伤包扎、海姆利克急救法等进阶内容,历经五次培训后,居民急救知识测试正确率从25.8%跃升至86.2%,有效增强了应急处理能力。

家庭层面:聚焦自我管理,构建持续照护场景家庭层面以短视频为主要载体,向患者推送居家健康知识,内容包括饮食调整、运动计划制定、情绪调节等实用技能。患者可根据自身时间灵活学习,培训后通过问卷调查评估效果。数据显示,79.6%的患者调整了运动习惯,72.4%能有效调节情绪,且84%的参与者认可培训必要性,超90%表示愿意持续参与。此外,家庭还承担着日常健康监测与照护职责,通过实时反馈患者状态,助力形成“医院—社区—家庭”的动态管理闭环。

图片1.png

图片2.png

三、显著实施成效

健康知识与行为双提升对比研究显示,实验组在血压监测频率(83%vs50%)、心绞痛急救措施(98%vs37%)等核心知识掌握上显著优于对照组,且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

生活质量与满意度双丰收生活质量评分显示,实验组在躯体功能、情绪健康、社会健康三个维度的评分均显著高于对照组,增幅分别达28.57%、22.22%、25.56%,表明患者整体健康状态得到全面提升。在满意度调查中,实验组“非常满意”比例(66%)远超对照组(12%),且不满意率仅为2%,充分体现了患者对该模式的高度认可。

社会价值与推广潜力该模式通过三级协同,将优质医疗资源下沉至基层,有效缓解了医疗资源紧张的现状,降低了重复诊疗成本。同时,通过提升居民健康素养与自我管理能力,从源头减少心血管疾病的发生与复发。目前研究虽存在样本量较小、地域局限性等不足,但已在某地区实现良好效果,未来若结合互联网技术扩大应用范围,有望成为我国心血管疾病防治的重要创新路径。

四、结语

“医院—社区—家庭”联动心血管疾病健康教育模式以系统性协同为核心,打破了传统医疗服务的碎片化局限,为心血管疾病管理提供了“全周期、立体化、精准化”的解决方案。其显著的成效不仅体现在数据层面的提升,更在于构建了“医患社”三方共参与、共管理的健康生态。随着健康中国战略的深入推进,该模式有望在慢性病防治领域发挥更大价值,助力实现从“以治病为中心”向“以健康为中心”的全面转型。

项目视频二维码:

图片3.png

核发: 点击数:3 收藏本页

地址:辽宁省大连市甘井子区软件园路8号 ; 电话:0411-82379368、0411-82379363、0411-8237936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