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学人工智能导论》课程思政实践与成效
日期:2025-04-30 10:10:39  作者:健康医疗科技学院   来源:  浏览量:19

一.课程思政建设方向与重点

1.方向:随着人工智能相关技术的迅猛发展,诸如ChatGPT等技术不断涌现,国际竞争日趋激烈,如何打破技术壁垒?如何保证国内的信息安全?如何提升学生的专业归属感?这些问题都亟待通过“入脑入心、共情共频”的课程思政的建设来解答。

2.重点:结合我校及专业特色,课程思政建设解决三大重点问题:培养什么人——医工融合的应用型人才,怎样培养人——工匠精神与医学伦理双重强化,为谁培养人——服务社会大众。

二.课程教学目标

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以解决医学实际问题为出发点,理论与实践相融合,构建“共鸣式”课程思政模式。激发学生的家国情怀,培养工匠精神、医学伦理、创新意识和社会责任感。

三.优化课程思政内容供给

课程紧紧围绕“面向国家战略需求、面向世界科技前沿”这一目标,以“立德树人、价值塑造、能力培养”为抓手,从现有知识中发现“亮点”,解决实际医学问题的“痛点”,引入真实项目,完成教学实施。重点将爱国情怀、科学精神、社会责任、医学伦理和创新意识等元素融入课程体系设计、教学资源建设、课堂教学及课程考核评价等环节中,实现同频共振的效果。

四.课程思政教学实践情况

2016年,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各门课都要守好一道渠、种好责任田,各类课程与思想政治理论课同向同行,形成协同效应。”2020年,教育部发布《教育部等八部门关于加快构建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体系的意见》,在上述报告内容的指导下,深挖与课程知识模块相对应的思政素材如图1所示。

课程内容除了涵盖经典的人工智能相关算法以外,还包括智能医疗、语言智能、脑与认知智能、混合智能、人工智能与社会等前沿知识与应用,同时将人工智能伦理与法律、创新精神、科技报国等思政教育融入到课程知识点中。同时针对每一个知识点,都一一与TOPCARES三级能力指标、课程量规、毕业要求对应,如图2所示。

1.建立教学与创新相融合的混合式数字化立体课堂

授课过程中充分运用智慧黑板与希沃品课客户端同学生进行实时互动,通过弹幕、抽选、抢答等功能提高学生的课堂参与度,通过观点、单选、判断等实时测验检验学生对课程知识的掌握程度,课后作业设置了分组讨论环节,各组成员踊跃发言,探讨对医学人工智能的看法与期望,结合一系列新技术的手段保证课堂的教学效果,学生教学评价良好,如图3所示。

图1 课程思政列表

图2 课程内容重构

图3 数字化立体课堂示例

2.知识与思政融合的多元化个性教学

构建闭环的课程思政教学手段,建立多元化的教师团队如图4所示,把思政元素渗透到教学的各个环节,采用的思政案例与专业知识紧密贴合、与学生的日常生活息息相关,达到了“润物细无声”的目标。

图4 闭环的课程思政教学手段

五.课程思政建设模式和方法路径 

课程构建了“入脑入心,共情共振”的课程思政育人模式,让学生对专业知识有新鲜感、危机感、紧张感、成就感和荣耀感,积极影响学生自身驱动力,从而达到更好的课程效果,从而正向反馈到后续课程的学习中去。

入脑:课程研究领域广,涉及内容多,辅以丰富的思政案例,让学生更好的掌握人工智能的基础理论和相关的方法,启发学生的思路,更好的培养学生对人工智能的兴趣。

入心:在课程中结合人工智能在医学领域的应用,探讨医学伦理与技术发展的相互关系,让学生认识到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善用技术这把“双刃剑”。

共情:以日常生活中的话题、案例唤起学生的共情心理,在学生内心埋下“科技改变生活,服务社会大众”的种子

共振:教育学生明白人工智能技术的重要性,明确学习人工智能技术的价值,不仅仅是为了自身的发展,还是为了社会的进步和国家地位的提升。

六.课程评价与成效

1.课程考核评价的方法机制建设

课程思政考核贯穿形成性、终结性考核的全流程,借由增量化考核标准验证预期学习效果达成度,在考核评价时,不单纯以分数进行衡量,更关心学生的学习产出,即经过本门课程的学习学生有何收获,具体设计如图5所示。

图5 思政考核设置示例

2.学生评价

学生在问卷调查中反馈,通过课程学习在工匠精神、医学伦理、团队合作和服务社会意识上都产生了一定影响如图6所示。

图6 学生调查问卷示例

3.课程思政教学改革成效和示范辐射

通过课程内容的重构及思政案例的融入,降低了学生的学习难度,极大的提升了学生的学习兴趣,进而促进了预期学习效果达成,学生的知识、能力、素质等目标均得到了充分的锻炼,学生将所学内容引申至大创项目中,共申请国家级创项目3项、校级大创项目10余项,通过课程的学习和大创项目的历练,更深刻的认识到了科技改变生活的,技术服务社会的使命。同时进一步推进专业能力的提升,学生积极参与课外竞赛,取得了众多成果,如图7所示。

图7 部分获奖证书示例

核发: 点击数:19 收藏本页

地址:辽宁省大连市甘井子区软件园路8号 ; 电话:0411-82379368、0411-82379363、0411-82379361